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12章 第 112 章

關燈
第112章 第 112 章

“協兒, 你覺得劉太常是忠臣嗎?”

劉宏望著劉焉遠去的背影,偏過頭,向身旁年僅五歲的兒子詢問道。

此時的劉協年紀尚幼,但已接受啟蒙教育。

皇家子弟的教育自然是最為頂級的, 因此劉協也懵懵懂懂地知曉父皇所問之意。

“父皇, 綏和元年, 朝廷罷刺史,更置州牧, 秩二千石。建武十八年, 朝廷卻罷州牧置刺史。

可見世祖更傾向於刺史。

可是劉太常卻說, 刺史太守剝削百姓, 致使百姓生活困苦,所以可選擇清廉有名望的大臣來做州牧, 這樣可以安定百姓。

兒想的是,也許這州牧是一時之策?不能成為常態?”

劉宏瞬間以欣賞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小兒子。

明明才五六歲的年紀,在政治上卻有著天生的敏銳性。

更何況,自啟蒙以來, 這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一直十分優秀, 完全不像長子那般木訥愚鈍。

這也讓劉宏的心開始有了些許偏向。

畢竟,他目前沒有新的孩子出生,僅有這兩個兒子,而長子實在是不堪大用。

再加上他與何進如今爭鬥得越發厲害,劉宏實在不想將劉家天下交到長子劉辯的手中。

然而, 就以朝廷目前的狀況,他實在沒有能力廢掉何進, 將劉協扶上皇位。

畢竟,如今的朝堂不宜再生亂局, 這大漢的天下不能再經歷一場大亂了。

“你說得不錯,州牧確實只是權宜之策。

可是劉太常提出這一建議,吾也采納了。

告訴為父,是因為劉太常忠心為國,為父才采納嗎?”

劉協目前的啟蒙教育,基本每天都要聆聽一番漢家天下各個皇帝的執政措施。

雖然他目前還沒有學完,但對漢朝幾百年的歷史,他還是了解了大概。

所以,對於政治鬥爭這種事情,劉協雖然還不是完全明白,但已經有了基本的本能反應。

“是因為正好合適。雍州此地糜爛不堪,所以父皇才采用州牧之策。”

這個答案讓劉宏更加滿意了。

“那重新回答為父的初始之問,你覺得劉太常到底是不是忠臣?”

這個問題讓劉協感到十分糾結。

這也是他沒有一開始正面回答的原因,因為他覺得這個答案有點敏感,也怕自己的答案會惹怒父親。

大概是看出了兒子的忐忑,劉宏輕笑一聲,對自己這個兒子倒是展現出一番慈父心腸。

“勿要緊張,無論你說出什麽答案,為父今日都不會生氣,更不會懲罰你。”

劉協也不知道該不該相信,但到了此時此刻,若是他再不說出一個答案。

他知道自己這個身為大漢天子的父親真的會生氣了。

“父親,我不知道。我聽先生為我講述漢家天下這幾百年的歷史,我常常覺得一個人的忠奸其實是難辨的。

所以劉太常如果目前沒有做出任何不忠不孝之舉,也許他應該算是一個忠臣?”

這個答案瞬間讓劉宏感嘆出聲。

“協兒,你果真是我的兒子,這麽小就懂得了這個道理。

我當年只是一個小小的宗室之子,最後卻被迎立為天子。而這天下應該怎麽治理?朝堂上的大臣是忠是奸?

吾該信任誰,該重用誰,為父很久之後才明白這個道理。”

“你記住,看一個人的忠奸不是看他說了什麽,而是看他做了什麽。

至於劉太常是不是忠臣?若未來幾年為父大權在握,手握精兵,那麽我們這位劉太常就一直是大漢的忠臣。

若我不能力挽狂瀾,天下繼續動亂四起,到時候劉太常大約就會變成一個奸臣了,而且還會遍地都是奸臣……”

劉協似懂非懂地點點頭。

他還不能對朝堂的利益鬥爭有深刻的認識,只是從父親的言語中感受到了嘆息。

“所以父皇才設立西園八校尉嗎?想要重整兵事?”

劉宏微笑著點頭。

一個天子手中若是不能掌兵,那就是一個囚禁在皇宮大院裏的傀儡。

好在這些年他的私庫頗豐,養得起兵,練得起兵。

所以留下了孫堅帶過來的一大半兵卒之後,他又募集了一些三河騎士,然後設立了西園八校尉,打算給自己訓練一批精兵。

只有將這一批自己掌握的兵卒訓練強大起來,他接下來才能夠按照自己的計劃進行。

只可惜為了保持平衡,他還是給出了一個名額給何進那邊的人,袁紹。

袁家出身的袁紹竟然和何進這個屠戶出身的人攪在了一起,真是好笑。

何進恐怕都快要忘記了,當年何皇後能夠在後宮出頭,不就是搭的宦官這條關系,如今倒想要洗白了。

這何家,何苗和舞陽君與宦官關系密切,何進卻和那群清流黨人攪和在一起想要除掉宦官。

兩碗飯都想吃,這碗飯必定要砸!

翌日,剛剛新任不久的典軍校尉曹操,被劉宏召到了殿前來覲見。

其原因是,他之前對劉宏寫了一封奏疏,上面對兵事提了許多意見。

別的人可能會提很多操練兵卒的方法,但曹操和那些人的建議都不一樣,他將重點放在了提升工匠待遇,研究兵器之利上。

“你的建議讓朕耳目一新,不似其他人那樣老調重彈。

只是你自己也在奏書裏面說了,昭國雖然有能夠冒出火龍的武器,以及加鋒利的刀刃,但這些通通都是昭國的絕密。

如今若是朝廷想要發展兵器之利,總不能像個無頭蒼蠅一般,召集一大堆工匠下達命令就行了。

沒有具體的方向,恐怕到時候只是浪費錢財!”

能混到朝堂頂尖的人,也沒有幾個是傻子。

昭國的武器之利,不是只有曹操一個人知道。

上過戰場的那批漢軍其實都有這個共識,之前也不是沒有人在奏書當中提到過這件事情。

但那些人的建議都比較空泛,好多人都是提劉宏撥一大筆錢研究武器,也就是說設立一個新的管理部門,專門研究新式武器。

這建議也沒錯,但劉宏知道那群朝堂官吏的德性。

撥一大筆錢不過是給他們貪汙而已,最後什麽成果都不會有,所以他並沒有采納這個建議。

畢竟朝廷本身就有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制作。

如今讓考工令下面的工匠想辦法研究出昭國的武器,這才是正常的步驟。

而曹操的方法卻是與眾不同。

他讓劉宏把考公令的一批精銳工匠單獨挑選出來,提高他們的待遇,並給予他們承諾。

一旦將昭國那些武器研究出來,那就給予他們大筆金錢,並且改變他們的戶籍,讓他們能夠成為良家子。

這建議誰都知道能夠鼓動工匠的積極性,但其實沒有幾個人會提這種建議。

因為士農工商階級分明,如此輕易地能夠改變身份等級,朝堂上的人都會為這種事情吵翻天。

更何況,那些官吏更願意制作武器的金錢進入他們自己口袋裏面,誰願意分享給工匠?

曹操這個建議倒是有點兒和考公令那些官吏為敵的意思,所以劉宏才願意親自和對方談一下。

因為他覺得曹操這個想法不錯,雖然有些冒險,但若是一個有魄力的人來執行,說不定會有成果。

而劉宏現在覺得曹操就是那個有魄力的人。

所以他才親自面見此人,想要看看曹操有多少準備,值不值得他重用。

“回稟陛下,臣去年親自前往昭國,進行了一番細致的查探,多方打聽了諸多昭國的政策。

臣發現,昭國的崛起之路中,尤其重視工匠群體,對工匠的待遇可謂是格外優厚。

所以臣反覆思索後以為,若要研究出更加鋒利的武器,首要之務便是提高鐵匠的待遇。

至於其他諸如弓弩、投石機、火龍武器等,它們終究不過是被人制作出來的工具罷了。

昭國的工匠能夠將其制作出來,難道我們就不能嗎?

臣思來想去,覺得其中關鍵無非在於我們這裏的工匠地位實在太低。

他們每日連吃飽穿暖都難以做到,又如何能夠潛心研究,進而制作出更加厲害的武器呢?

雖然目前暫時無法獲取昭國的機密,但大力培養工匠,提高工匠待遇,這肯定不會有錯。”

也就是說,還是沒有具體的研究方向了。

還以為曹操能夠提出一些更有利的建議呢。

如今劉宏可是非常珍惜自己私庫裏面剩的那些金錢,每一分都不能浪費。

重視兵器之利確實沒錯,但要是直接投入大量的金錢專門研究,那對劉宏來說是個虧本的事情。

他可舍不得花一大筆錢出去,最後什麽成果都得不到。

但他也確實眼饞昭國的武器之利,因此劉宏笑著這樣開口了。

“與其募集大量的工匠專門研究,還不如培訓更多的間諜去昭國竊取他們的武器機密。

曹校尉,朕決定私下秘密成立一個隱閣,專門刺探昭國秘密。曹校尉可願意負責隱閣的事情?”

其實以曹操的想法,他覺得成立隱閣刺探昭國機密,與專門設立工坊提高工匠待遇應該同時進行。

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提高朝廷這邊的武器制作水平。

然而天子的意思很明顯了,除非能夠確定研究出成果。

不然天子絕對不會浪費一大筆錢,去做一件很可能沒有結果的事情。

因此曹操只能跪下叩謝聖恩,承諾自己願意為天子效力,成立隱閣,報效朝廷。

漢朝朝堂之上,風雲變幻莫測,然而那波譎雲詭的局勢,暫時還未傳至楊秋之處。

而此刻的她,正沈浸在一種感傷的氛圍之中,她要前去探望一個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人——張角。

張角的生命已然如風中殘燭,無論吃下何種靈丹妙藥,身體都已衰敗到了極點。

楊秋此次前來,便是為了見張角最後一面。

此時,已然是開平元年的四月,微風輕拂,卻帶不走空氣中那一絲淡淡的哀愁。

張角虛弱地躺在床榻之上,臉頰深深地凹陷下去,幾乎看不到一絲肉。

他的眼神黯淡無光,如同即將熄滅的燈火,但在看到楊秋的那一刻,依舊努力地閃爍出一絲微弱的光芒,那光芒中似乎蘊含著期待與解脫。

“昭王,所有的後事我都已經交代完了。

我只能保證,在我面前的時候,他們都承諾以後會歸順於昭國。

可是未來的事情其實我也無法確定,如今我還有幾個小問題想要在昭王這裏尋求答案,昭王能否給我一個密談的機會?”

張角的聲音沙啞而微弱,仿佛是從遙遠的地方傳來。

楊秋微微點頭,隨即揮手示意,室內的人便如潮水般悄然退去。

剎那間,房間裏只剩下他們兩個人,寂靜得仿佛能聽到彼此的心跳聲。

此時的張角,微微露出一抹笑容,那笑容中帶著一絲欣慰,又夾雜著些許迷茫。

“昭王,最初你預測未來的時候,我其實沒有相信,可是後來的種種事情都表明你預測的未來是對的。

再後來,我親自來到雁門郡見昭王。昭王親自在我面前變出了糧食、樹苗等東西,那時候我才明白,原來這世上真的有神仙本領。

我原以為昭王是要利用此等本領號令於天下,但昭王那時候卻告訴我一個道理,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。

我方才明白自己那條路一直是錯的,而後昭王做的種種舉動,收編黃巾軍,成立昭國,興修水利,重視農商,提高工匠待遇,這都讓昭國的子民生活越來越好。

我可以確定自己當初歸順的舉動是對的,我也不後悔這一輩子歸降於昭王。”

張角緩緩訴說著,眼中流露出對過往的回憶。

“只是修了一輩子的道,我卻依然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麽。

臨死之前,我依然想要在昭王這裏詢問一下,人死亡之後真的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嗎?那裏是否會有神仙?”

在此之前,楊秋曾讓張角在《太平經》裏面編造了許多神仙故事。

這裏面有做好事的大賢之人死後成仙,也有做惡事的人輪回地獄遭受懲罰。

反正這些故事主打一個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

在這些眾多故事之中,楊秋憑借自己後世大眾的想象力,直接給張角編造了一個神仙世界。

而張角當時也沒有詢問過這些故事是否是真的?他一直在根據楊秋的要求編寫。

只是臨了快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,大概這世界上的人都會忍不住詢問一下,死亡究竟會帶來什麽?

而他這輩子到底是做了善事還是惡事?死了是成仙還是下地獄?

他想在楊秋這裏提前問一下答案。

畢竟這世上真有神仙本領的人,張角也只在楊秋這裏見到過。

看出了張角意圖的楊秋心中略微有些為難。

她其實不知道人死亡之後是否會有靈魂?可是面對張角那渴求的眼神,楊秋又覺得自己不能給一個敷衍了事的答案。

她沈默了許久,腦海中思緒萬千,仿佛在尋找一個能讓張角安心離去的答案。

最後,她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。

“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是非成敗轉頭空。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……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”

楊秋的聲音輕柔而堅定,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和生命的無常。

“大賢良師,死亡乃新生之始,世間輪回交替,枯榮有序。

天下萬事萬物,無論英雄豪傑,亦或凡夫俗子,皆難逃消亡之命。

千百年後,頭頂上那一輪明月依然照耀著眾人,就像那永垂不朽的靈魂一般。

世間諸人豈會忘卻那些為人間奉獻之士?他們必將銘記於人心。”

此番話說完,張角似有所悟,他輕聲地問了一句話。

“我所作所為是亂了這天下,還是救了這天下,千百年之後,我是被人唾罵,還是被人在讚揚,昭王能知道答案嗎?”

張角的眼神中滿是困惑,仿佛在等待著命運的宣判。

“我只能保證,未來在昭國的歷史記載中,大賢良師是為了救千千萬萬的人而起義造反。

這條路可能走了許多彎路,但沒有人可以否定大賢良師的初心,更何況大賢良師最後的路不是選對了嗎?”

楊秋語氣堅定有力,她此後的話語更是帶著一種灑脫。

“至於唾罵,萬千年後就連老子和孔子都有人不喜歡,大賢良師又何必在意?恐怕我們倆都會被人唾罵呢。”

此言一出,張角似乎終於放下了心中的沈悶,那最後一絲桎梏也消散了。

他這一刻笑出了聲,那笑聲中充滿了釋懷。

“修道修道,這一輩子就沒有修出一身平常心,不過今時今日,吾也了無遺憾了。

昭王,那就讓我再做最後一件事情吧,火化屍身從我開始,我已經交代了我的遺命,他們不敢有意見。

只要昭王最後也尊重我的遺命,此事就由我來開始。”

張角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和決絕,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無畏的勇氣。

聽完此話,楊秋的心中都不由得心生感動。

張角這一舉動可能在未來平平無奇,而在此時卻是開天辟地的大舉動。

畢竟在這個時候,對屍體進行火化,在所有人看來都是對屍體的褻瀆,簡直就是違背這個社會的倫理秩序,會被人視之為瘋子。

所以這種事情楊秋連命令都不會下達,那是挑戰眾人的道德底線,與整個世界的人為敵。

但要是不引導,這對未來又實在是不方便。

所以她在《太平經》的經義上面摻雜了自己的私設,想讓張角提倡火化。

並且在裏面寫了故事,說火化的人才能夠盡快靈魂脫離屍體。

這件事情當初張角知道的時候也非常詫異,但他後來也同意了。

而這一刻,他願意做那一個先行之人,這無疑是在幫助楊秋。

“千秋偉業誰可道?敢為天地開新界。大賢良師,敢為天下先,必為天下之人,吾在此一拜。”

說完這話,楊秋退後一步,然後對著張角行了一個拜謝之禮。

這一刻,張角的眼神已經越來越渙散了,他閉著眼睛然後低低地念了起來。

“入不言兮出不辭,乘回風兮載雲旗。悲莫悲兮生別離,樂莫樂兮新相知……”

張角的聲音越來越微弱,仿佛是在與這個世界做最後的告別。

而他的臉上露出一絲安詳,仿佛已經找到了生命的歸宿。

楊秋在旁邊默默的聽著這首屈原的《少司命》,直到再也聽不到聲音,她微微嘆息了一聲。

“大賢良師,一路走好。”

這一日,張角的生命徹底走向了終結。

接下來的幾天,楊秋親自出席了張角的葬禮,

之後,張角的弟弟張寶接任了太平道的大賢良師之位。

畢竟張梁已經專註於醫術,所以能夠承擔這個位置的人其實也只有張寶了。

至少眼下的太平道,還沒有其他人能夠有資歷承擔這個位置。

而關於張角死亡之後火化方式,當然引起了軒然大波。

眾人都不理解張角為什麽要選擇這種方式對待自己的屍身?

可是張角的《太平經》在他死亡之後也開始印刷分發了,眾人才知道,原來太平道相信的是人火化之後靈魂才能脫離。

而張角用這種方式才能回歸神位。

所以這事兒引起了一波討論,但沒有讓眾人大肆批評。

畢竟人家信的是太平道,他們有自己的規矩,而旁觀之人就算再不理解還能咋地?

更何況連昭王都沒有對此說啥意見,所以再大的輿論,只要楊秋沒有表達出暗示,一切不過是在喧鬧之後歸於平靜。

但這卻是一個嶄新的開始,一旦有第一個人,自然會有第二個第三個……

世道的變化,都是從第一個開始的。

而等到張角的死亡事情漸漸平息之後,漢廷那邊的消息也終於傳了過來。

於是關於董卓成為雍州州牧的事情,楊秋這邊也知道了。

“梁道,你猜董卓願不願意做這個州牧,他會不會就此反了?”

自從那天考察了武舉前十名之後,其他人都去了軍營裏面訓練,楊秋將賈衢留在了身邊做了議郎。

目前昭國還沒有大量改變官吏體制,所以一些官員依然模仿著漢朝的體系,議郎就相當於天子的顧問。

而賈衢的能力自然還到不了這種程度,畢竟他年紀太小,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可以直接給出建議。

所以楊秋只是給個官位讓其有品級,而賈衢主要還是相當於做她的秘書,幫她處理一些政務。

順便在她身邊學習一下昭國政策,這樣以後才能外派出去處理政務。

賈衢微微思索了一下,然後說道。

“州牧這樣的誘惑,董仲穎應該暫時拒絕不了,可是糧草的困境卻直接關系到軍隊的存亡,所以董仲穎必定會先行檢查糧草。

如果在雍州一地得不到滿足,董仲穎恐怕會先行試探於我昭國。

大王,看來董仲穎的使者很快就要來了,他們反不反,將會取決於昭國的想法。”

這年頭,軍隊的生命線就是糧草,董卓想要位置坐得穩,那就要把手底下的士兵養得兵強馬壯。

如果這一點做不到,州牧的位置只是一個空頭支票,到時候反而要討飯才能維持軍隊的存續。

可是州牧這樣的誘惑,一般人又拒絕不了。

所以董卓一定會先行解決旁邊的昭國,試探兩者之間能否有合作的空間?

如果不能,那就必定會如同劉宏所料那樣,兩邊必起爭端。

所以這秦晉之好能不能行?取決於接下來董卓的使者將會如何談判。

“來者是客,邊談邊打,先打再談,先談再打,都可,我只是好奇,董卓會派何人來談。”

這個問題很快就得到答案了,半個月之後,也就是四月底,董卓秘密派遣了一批人前往昭國談判。

而這批使者當中,其中一個人就是賈詡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